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2月16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答 案:错
解 析:(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也要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而不是全部。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案:对
解 析:(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单选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B:阶级关系和阶层结构的变化问题
- C: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问题
-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
答 案:A
解 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主要依据在于:①它是一切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④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 C:对立统一的观点
- D:实践的观点
答 案:D
解 析: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多选题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 A:激励作用
- B:导向作用
- C:调节作用
- D:制约作用
答 案:ABD
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2、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主观题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 案:错误,夸大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们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无限夸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2)在人类社会的物质因素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们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 案: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论述题
1、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答 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而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形成大小军阀并存和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统治势力,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②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运动高涨区域的工农群众深受革命影响,保留了好的群众基础。
③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不仅引起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
没有解决,并且在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地向前发展,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发动农民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的有力支持,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战略依托,如果没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聚集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
答 案: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战争与革命长期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主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能够集中地反映当代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和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战略问题却是和平与发展问题。(1)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含义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内容。”实际上,和平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发展是南北半球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2)提出这两大主题的目的
①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为解决世界局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局部战争等策略。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人类面临着战争威胁,因此提倡和平,争取和平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
②发展问题是指更好地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目前,发展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全球性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和发达国家(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它反映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如果南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就不能建立公平、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辩证统一关系。世界和平、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和平,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都无法发展。经济发展为实现社会稳定和整个世界安宁提供了物质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和平就会失去基础。
(4)这两大主题的意义
邓小平提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开展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这一主题,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