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米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 2025年02月16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5年02月16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5/02/16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2月16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答 案:对

2、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答 案:错

3、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情况。

答 案:对

单选题

1、新闻事业以坚持()为主。

  • A:舆论监督
  • B:正面宣传
  • C:发挥创造力
  • D:经济发展

答 案:B

解 析: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决定了新闻事业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 A:政治导向
  • B:业务导向
  • C:经济导向
  • D:思想导向

答 案:A

解 析: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

3、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电视制式是PAL制式。下列关于PAL制式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机性能最佳
  • B:兼容性好
  • C:收看效果最好
  • D:成本较高

答 案:B

解 析:PAL制式是正交平衡调幅逐行倒相制一一Phase-AlternativeLine,和NTSC制式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像,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多选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答 案:ABC

2、运用分析法发现稿件中的疑点的具体途径包括()。

  • A:从稿件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叙述中发现疑点
  • B:从稿件所提供的事实及作者对事实的评价中发现疑点
  • C:从新闻来源中发现疑点
  • D:从记者的反馈中发现疑点
  • E:从分析一件事实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中发现疑点

答 案:ABCDE

3、下列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阐述正确的有()。

  • A: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B:在新闻工作中,要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
  • C:新闻报道应追求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统一
  • D: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答 案:ABCD

解 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坚持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这是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决定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客观事实来反映和报道新闻。新闻报道应该追求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统一。

主观题

1、自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编辑记者可以在个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自由发布新闻信息。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注重自身的职业修养,在公共空间发声,不能影响到自己本职工作。作为一个记者,尤其是调查记者,主要的功能不是做意见领袖,不是在微博上发声,而是要做调查、写报道,要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主角。以采集、发布新闻为职业的媒体记者,是自媒体世界中的活跃群体。出于职业习惯,新闻记者在其开设的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大多是发布信息和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从自媒体的自主性来说,新闻记者的自媒体行为应属私人行为;从职业特性和公众的认知来考量,新闻记者的自媒体行为确实又属于职业行为。在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公私交织,难分彼此。
这就需要注意,新闻媒体编辑记者在拥有了个人的媒体即自媒体的同时,要自律,争取避免4种错误:
(1)言论偏激,损及媒体声誉。
(2)事实不清,损及媒体公信力。
(3)抢先发布信息,损及媒体利益。
(4)擅自爆料,置媒体组织于被动境地。新闻记者的身份于公于私难以分割,因此新闻媒体编辑记者务必时时刻刻肩负起身为媒体人的责任,遵守作为新闻工作者自律的六项基本要求,加强职业道德。
综上,新闻媒体编辑记者在个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自由发布新闻信息是不可取的。

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新闻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学会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从大局出发,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求舆论监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利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2)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而不是一般群众;是政治问题、政策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而不是一般问
题。舆论监督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3、“三贴近”原则?

答 案: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论述题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2、请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答 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要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服务。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体现者,必须做顾全大局和维护大局的忠诚战士。新闻传播事业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它应该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强调和突出社会效益,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精神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传播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新闻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新闻媒体既要积极引导舆论,保持正确导向,又要讲究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的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一循环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也不能忽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

答 案: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既是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实施与效果呈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践体现。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公众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加强公众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活动实际上是与社会民主的观念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会民主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保证,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