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4月6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案:对
解 析: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必然的自身的运动,从而揭示了事物为什么发展这个世界观的方法论中十分重要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2、社会革命和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答 案:错
解 析:(1)革命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彻底推翻反动政权和落后制度的暴力行动。改革是自上而下发起的,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内部主动发起的,以维护政权和社会制度为目的的自我完善活动。(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完善基本制度,但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够改变我国基本制度。(3)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应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单选题
1、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生产方式
- B:党的领导
- C:文化水平
- D:能力大小
答 案:A
解 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是说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创造历史的。其中,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意义,因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向性质、内容和结果都取决于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民群众斗争的方向,只能是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内容只能是反对资本主义;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所以,A是正确选项。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 )。
- A:爱国主义
- B:社会主义
- C:集体主义
- D:为人民服务
答 案:D
解 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多选题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 A:激励作用
- B:导向作用
- C:调节作用
- D:制约作用
答 案:ABD
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A:二元论错误
- B:经验主义错误
- C:教条主义错误
- D:冒进主义错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题
1、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答 案:正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具有主观特性。
答 案: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论述题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试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案: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的脉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这一科学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各国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答 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而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形成大小军阀并存和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统治势力,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②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运动高涨区域的工农群众深受革命影响,保留了好的群众基础。
③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不仅引起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
没有解决,并且在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地向前发展,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发动农民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的有力支持,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战略依托,如果没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聚集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