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4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填入下面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海面上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矾。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③以至完全寂静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⑤像森林呼啸
- A:②⑤①④③
- B:④⑤①③②
- C:①⑤③④②
- D:⑤①③②④
答 案:D
解 析:根据“有时”的前后呼应,“以至”“继而”“再后来”等,所提示的顺序,可推出选D。
2、下列说法,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
- A: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
- B: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
- C: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
- D: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
答 案:B
3、第②段说半坡彩陶上的刻划“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其理由是()。 ①我国古代的器物上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②半坡彩陶上的刻划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③半坡彩陶上的刻划常见,而黑陶上的刻划为数不多。
④半坡彩陶上的刻划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划文字极相类似。
⑤半坡彩陶上的刻划虽没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④⑤
答 案:B
主观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案: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红缨。从审题的角度(要求以“红缨”为题作文)说,它对习作者有哪些要求?本文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些要求的?
答 案:此题可以用多种文体(如记叙文、诗歌、小说等)来写。作者选定的是说明文,这就要求对红缨作出比较详细的说明。文中先说明红缨的制作过程,后说明它的形状和用途,重点是后者,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写,写得很动人。这样写,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
3、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 案: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天高风急,猿声哀啸,渚清沙白,群鸟低回,落叶纷纷,长江滚滚,仅28个字,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间,层次分明的悲秋图。其中“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饱含了诗人的感情,暗喻诗人滚滚思潮,充满悲凉、悲壮之情,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万里漂泊、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的悲凉之情。本诗以一句三层,层层递进的句式,突出病中登临的感受,深沉激越。尾联承上意以恨“鬓白”和愤“潦倒”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题
1、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作文略
3、(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答 案:云霓的出现让人虽在绝境却不绝望。云霓维持着人们的一线希望。云霓升起时,人们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云霓退走后,人们希望落空,再次陷入恐慌和苦闷中。当人们看穿一切,知道即使有云霓也不会下雨,就不再“上当”,不再执着于虚无的希望,只管低头与干旱做斗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