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5月13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答 案:错
解 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自于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②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它对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 )。
- A:综合机械化
- B:生产自动化
-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 D:科学化
答 案:C
解 析: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具体目标。
2、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 B:改革开放
-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D:四个现代化
答 案:C
解 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多选题
1、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是()
- A: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 B: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C: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 D:把世界看作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答 案:AC
解 析: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二是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A:二元论错误
- B:经验主义错误
- C:教条主义错误
- D:冒进主义错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题
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答 案:错误。(1)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答 案:正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论述题
1、试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答 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更高要求,从多方面指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深刻揭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增强理想信念共识,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共同奋斗。(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必将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事业上来。(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来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请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 案:(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辩论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内因。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会导致愚昧落后,这是外因。(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内因外因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