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题目有哪些,“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答案是什么。
1、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建筑物中重点支持的推广应用有()。
- A:海洋能
- B:风能
- C:太阳能
- D:地热能
- E:水能
答 案:
2、能源互联网代表电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核心、以新一代电力系统为基础、网络广泛互联、用户灵活参与、( )的智慧能源系统。
- A: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各种能源设施接入
- B:支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各种能源设施即插即用
- C:支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各种能源设施接入
- D: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各种能源设施即插即用
答 案:
3、人类利用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能使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保证社会稳定地向前发展。这些能源为()
- A:可再生能源
- B:直接能源
- C:不可再生能源
- D:再利用能源
答 案:
4、()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
答 案:
5、可再生能源开发将形成以分布式为主、基地式为辅,“一极一道”及各大洲大型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全球能源开发新格局。
答 案:
6、未来,基于更高的能源低碳发展目标,亚洲要降低化石能源利用规模,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亚洲各大可再生能源基地——()等开发提速,成为亚洲互联电网内的电源送出点。
- A:蒙古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
- B:中国“三北”风电和西北太阳能发电基地
- C:中亚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
- D:印度太阳能与风电基地
答 案:
7、未来,基于更高的能源低碳发展目标,亚洲要降低()利用规模,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
答 案:
8、水电作为可小规模开发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可节约和替代大量化石能源.
答 案:
9、国家电网网架结构进一步完善,受电容量继续扩大,能够保障实现()通过特高压直流跨区外送消纳。
- A:西部可再生能源基地
- B:北部可再生能源基地
- C:南部可再生能源基地
- D:西南水电
答 案:
10、能源有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分。下列各类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有()
- A:石油
- B:生物质能
- C:天然气
- D:核燃料
- E:煤炭
答 案:
11、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供热条例?,自治区鼓励利用( )发展供热事业,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 A:清洁能源
- B:不可再生能源
- C:可再生能源
- D:煤
答 案:
12、相对其他可再生能源,受能量密度和建设条件限制,开发利用技术难度大,成本极高()
- A:风能
- B:海洋能
- C:地热能
- D:太阳能
答 案:
13、2021年3月30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 ),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 A:世界第一
- B:世界第二
- C:世界第三
- D:世界前十
答 案:
14、《节约能源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
- A:可再生能源
- B:新能源
- C: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 D:常规能源
答 案:
15、新能源一般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
- A:非常规能源
- B:常规能源
- C:可再生能源
- D:非可再生能源
答 案:
16、再电气化在能源生产侧体现为可再生能源特别是( )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 A:风能、潮汐能
- B:风能、太阳能
- C:太阳能、地热能
- D:风能、生物质能
答 案:
17、()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 A:可再生能源
- B:不可再生能源
- C:新能源
- D:二次能源
答 案:
18、在明确未来全球清洁能源基地供应能力和供应成本,以发展()为优化多目标,在清洁能源开发供应选择中,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条件较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 A:低碳发展
- B:供电经济性
- C:清洁发展
- D:安全可靠性
答 案:
19、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能受能量密度和建设条件限制,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
答 案:
20、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扶持的重点。我国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已占能源消费10%。中国将加快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 A:可以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
- B: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 C: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间竞争的需要
- D: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 案:
精彩评论